《大腕》幕后:一锅差点糊了的老汤
“拍戏这事儿,就像炖一锅老汤,火候、配料、掌勺的,缺一不可。”2001年冬天,冯小刚裹着军大衣蹲在棚里改剧本时,绝对想不到这部暂定名《大腕的葬礼》的电影,会在二十年后还被人津津乐道。
一锅差点糊了的“老汤”
冯导最初在《我把青春献给你》里写过,剧本原是个黑色幽默的本子。投资人王中军看完初稿直拍大腿:“这葬礼办得比婚庆还热闹,太损了!”可转头就愁上了——找谁来演那个“活明白了”的尤优?
- 葛优当时正演完《活着》,浑身透着知识分子的拧巴劲儿
- 姜文刚导完《鬼子来了》,说话都带着导演腔
- 王志文倒是合适,可人家在话剧舞台不愿接商业片
编剧石康出了个主意:“让葛优说人话,姜文说神话,王志文说鬼话。”这话传到冯小刚耳朵里,他猛嘬了口:“成了,就葛大爷!”
候选演员 | 优势 | 顾虑 |
葛优 | 观众缘极佳 | 怕被定型为喜剧演员 |
姜文 | 表演张力强 | 要价超预算三倍 |
王志文 | 台词功底深厚 | 档期冲突 |
广告植入的“擦边球”
道具组老李记得清楚,某矿泉水品牌当初死活不肯掏20万赞助费。冯导叼着烟在监视器后头冷笑:“把他们的空瓶子摆满灵堂,就当群众演员的盒饭赠品。”结果电影上映后,那牌子销量愣是翻了三番。
好莱坞来的“洋菩萨”
唐纳德·萨瑟兰进组第一天就闹了笑话。老爷子拿着剧本问翻译:“为什么中国人葬礼要喝可口可乐?”葛优端着保温杯悠悠接话:“这叫中西合璧,跟您这国际友人正合适。”后来那段“不求最好,但求最贵”的台词,就是他俩蹲在故宫墙根下唠出来的。
国际元素 | 原设计 | 实际呈现 |
泰勒角色 | 严肃的艺术家 | 幽默的“老顽童” |
葬礼场景 | 西式追悼会 | 综艺大杂烩 |
那些被剪掉的“猛料”
关之琳的经纪人曾坚决反对“戏”,其实所谓裸戏不过是露个肩膀头子。冯小刚在自传里写:“香港团队带着八个律师来谈判,我说要不让葛优裸?他们立马不吱声了。”
疯了的到底是谁?
精神病院那场戏,群众演员里有三个真病人——这事后来被《中国电影报道》当趣闻说过。穿白大褂的医生举着喇叭喊:“说外语的都往左,说方言的靠右!”其实剧本里根本没这词,是现场临时加的。
灯光师老赵到现在还念叨:“那天葛优突然说要加段快板,吓得我差点从梯子上栽下来。结果您猜怎么着?冯导乐得直拍大腿,这段愣是给留下了。”
二十年后再看,《大腕》里那些荒诞的预言,什么“网站靠点击量赚钱”、“明星代言的套路”,倒比纪录片还真实。当年在片场晃悠的场记小刘,现在已是某视频平台内容总监,他常跟新人说:“我们这行当,就是给‘大腕’们办电子葬礼的。”
鼓楼西大街的茶馆里,还能听见票友们拿电影里的台词逗闷子。穿跨栏背心的大爷抿着高末儿,冲柜台吆喝:“二子,给续点21世纪的——矿、泉、水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