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东渔村:传承与变迁的捕鱼智慧
天还没透亮,海平线刚泛起鱼肚白,渔村的码头上就传来铁链碰撞的脆响。老李头蹲在船头往怀里揣着烟丝袋,他身后那艘斑驳的木船随着浪头轻轻摇晃,船帮上还沾着前日捕到的带鱼鳞片,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银光。
老辈人传下的看家本领
老话说得好,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。在胶东半岛的渔村里,五岁娃娃都能闭着眼说出十种捕鱼法子。你瞧那船头堆着的家什——青竹篾编的鱼笼还带着海草,桐油泡过的麻网晒得发硬,这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吃饭家伙。
撒网捕鱼的巧劲
「手腕要活,腰杆要稳!」老李头总这么教后生。他单手拎起三十斤重的拖网,弓步立在船沿,手臂在空中划出半个圆弧,渔网就像开了朵莲花似的铺在海面上。这手「天女散网」的绝活,没二十年功夫练不出来。
- 流刺网:夜里下网,专逮黄花鱼
- 围网:两船配合,围捕鲅鱼群
- 拖网:海底犁地,捞底栖海鲜
鱼笼里的智慧
海边礁石滩上,常能看到拳头大的海螺壳串成的浮标。掀开盖子,竹篾编的笼子里准保躺着张牙舞爪的章鱼。老渔民会算着潮水时辰,在笼里放些烂鱼虾当诱饵,退潮时去收,次次不落空。
工具类型 | 使用场景 | 典型渔获 | 作业时长 |
流刺网 | 近海夜间 | 带鱼、黄鱼 | 6-8小时 |
定置网 | 海湾潮间带 | 螃蟹、虾蛄 | 按潮汐收放 |
灯光诱捕 | 远海深夜 | 鱿鱼、秋刀鱼 | 整夜作业 |
新老交替的捕捞经
码头上新停的钢壳渔船喷着黑烟,小年轻们拿着手机查潮汐表。但老辈人还是信自己手写的《潮水歌诀》,泛黄的笔记本上记着「初八廿三,潮水不上滩」这样的老话。
科技带来的变化
「以前全凭经验,现在这个叫声呐的玩意儿,能把鱼群看得真真儿的。」渔家子弟小陈指着驾驶舱的绿色屏幕,上面跳动的光斑显示着海底情况。不过老渔民还是习惯观察海鸟动向——鲭鱼群上浮时,海鸥的盘旋高度会低三丈。
传统技艺的坚守
渔村西头的老作坊里,王师傅还在用古法熬制桐油。他说机器压的网浮子容易开裂,哪比得上手工掏空的葫芦浮漂。每年开春补网时节,各家媳妇们凑在沙滩上织补渔网,手指翻飞的速度不比缝纫机慢。
讨海人的日常
晌午的太阳晒得甲板发烫,船老大从保温箱里掏出老伴准备的韭菜盒子。刚捞上来的海蜇切成丝,拌上米醋大蒜,就着滚烫的茶水往肚里送。远处海面上,归港的渔船拖着白色的浪痕,船舱里银光闪烁的渔获让晒得黝黑的脸上绽开笑纹。
暮色里的渔港渐渐安静下来,只有补网的老人们还在念叨:「现在的拖网能把海底犁三遍,咱年轻时下网都要留着鱼苗眼……」码头的路灯次第亮起,照着各家院里晾晒的鱼干,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咸腥,这是属于大海的人间烟火。